辽宁工业大学录取规则主要由分数优先、专业志愿优先两种核心模式构成,配合批次划分和调剂政策实现有序录取。因此,各校都会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公布其自身的录取规则。下面是辽宁工业大学录取规则:
我校招生实行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根据考生德智体三方面情况择优录取。
1、外语语种要求:英语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只招英语考生,其它专业语种不限。
2、男女比例:不限。
3、身体健康要求:按教育部颁布的专业受限标准执行。
4、录取具体方式:按照考生报考我校志愿的先后顺序择优录取。即先录取第一志愿的考生,若第一志愿不满时,再考虑第二志愿考生,以此类推;根据考生成绩,按照专业志愿先后顺序由高分到低分来确定考生的专业;若第一专业志愿不能满足,按其第二专业志愿投档,以此类推;当某考生所报专业志愿均不能满足但服从专业调剂,将其随机调录到录取计划未满的专业,不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将予以退档;在同一志愿中,无专业分数级差要求,按照分数优先、志愿清的方法进行录取。
具体专业 | 专业大类 | 专业小类 |
智能材料与结构(本科) | 工学 | 材料类 |
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能源动力类 |
化工安全工程(本科) | 工学 | 化工与制药类 |
新能源汽车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智能制造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机器人工程(本科) | 工学 | 自动化类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产品设计(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环境设计(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经济统计学(本科) | 经济学 | 经济学类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 | 工学 | 土木类 |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标准化工程(本科) | 管理学 | 工业工程类 |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本科) | 工学 | 电气类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 | 工学 | 材料类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 | 工学 | 电气类 |
物联网工程(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风景园林(本科) | 工学 | 建筑类 |
交通运输(本科) | 工学 | 交通运输类 |
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 | 工学 | 化工与制药类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土木类 |
建筑学(本科) | 工学 | 建筑类 |
土木工程(本科) | 工学 | 土木类 |
数字媒体艺术(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软件工程(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自动化(本科) | 工学 | 自动化类 |
通信工程(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 | 工学 | 仪器类 |
汽车服务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机械电子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车辆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焊接技术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材料类 |
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材料类 |
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应用化学(本科) | 理学 | 化学类 |
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 | 理学 | 数学类 |
英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市场营销(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工商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工程造价(本科)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传播学(本科) | 文学 | 新闻传播学类 |
广告学(本科) | 文学 | 新闻传播学类 |
金融工程(本科) | 经济学 | 金融学类 |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 | 经济学 | 经济与贸易类 |
金融学(本科) | 经济学 | 金融学类 |
会计学(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工程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辽宁工业大学录取结果一般在投档后3-10个工作日可查询,具体时间因批次审核进度、退档处理等因素有所差异。
影响录取结果查询时间的核心因素
1. 高校审核流程耗时
投档后,院校需审核考生成绩、专业要求、体检信息等档案材料,常规审核需3-5个工作日,但遇招生计划调整、专业调剂或退档争议等情况,审核周期可能延长至10天。
2. 批次类型差异
提前批:因涉及特殊招生类型(如艺术类、军校等),审核流程更复杂,通常需5-7天。
普通批次:多数院校在3-5天完成审核。
征集志愿批次:因需汇总未完成计划的院校名单,结果更新可能延迟1-2天。
3. 退档及调剂处理
考生若未服从专业调剂或被退档,需等待退档流程结束后重新进入征集志愿流程,此阶段可能额外增加1-3天等待时间。
辽宁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艺术等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应用型大学,始建于1951年,历经“锦州工学院”“辽宁工学院”等发展阶段,2007年3月更名为“辽宁工业大学”。学校2013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6年获批辽宁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获批辽宁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示范高校,2017年获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19年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2021年入选国家“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2021年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学校现有18个教学院(部),全日制在校生17184人,其中本科生14638人,硕士研究生2309人,留学生237人。学校占地面积63万多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3.51亿元,图书馆藏书138万余册,电子图书量达到64万余册。学校秉承“砺器悟道”的校训精神,培育和发扬“严谨求实、勤学进取”的优良校风,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为社会培养输送了12万余名优秀人才。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加强学科和平台建设。拥有辽宁省一流学科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1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个;建有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1个(汽车及零部件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辽宁省技术创新中心2个,辽宁省高等学校智库平台2个,辽宁省高等学校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辽宁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7个,与辽宁省发改委合建工程研究中心1个;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5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1300余人,教授、副教授57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辽宁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辽宁省教学团队4个,辽宁省课程思政教学团队4个,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5个,辽宁省教学名师28人,辽宁省优秀专家5人,青年拔尖人才11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68人,辽宁省特聘教授4人,辽宁省中青年社会科学人才百人层次3人,辽宁省中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3人。8人次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引用科学家榜单。9人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8人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人才成长计划,15人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学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现有53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18个,省示范专业4个,省特色专业3个,省本科重点支持专业2个,省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7个,省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11个。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项目”1个,获批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获批省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高校实训培训基地1个,省汽车制造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培训基地1个,省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1个,省高新区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现代产业学院6个,省示范性虚拟教研室2个,省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3个,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一流本科课程132门,省级精品课15门,省精品资源共享课29门,省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省大学生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课程47门,辽宁工业大学MOOC在线教学资源平台上线运行课程1100余门。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0项,省高质量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7项,省校际合作项目30项,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项,省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项目1项,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4项。获省级本科教学成果奖63项,省教材建设奖11项,省级精品教材、规划教材8部。
学校坚持打造特色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不断引领和推动人才培养质量高质量发展。学校现有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5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个,省级辽宁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基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省级创新创业学院1个,6万平方米大学生实验实训中心1个。构筑了以创新实践训练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创新创业选育和创业孵化”三级进阶式培养平台,创建了“学业、创新创业、职业和就业”的“四业”指导服务平台,思创、科创、产创和专创融合发展,形成了“创新•创业•创青春”的校园文化。中国大学生汽车方程式大赛连年获得国家级一等奖,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国家级铜奖2项,省级金奖2项,银奖13项,铜奖24项;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国家级三等奖3项,2023年“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6项,省级二等奖7项,省级三等奖7项;各学科创新创业竞赛国家级奖项年均突破百项。2019-2023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五轮榜单中,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全国获奖排名分列全国普通高校第100、115、143、141和191位,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八轮总榜单中位列省属高校首位。
学校重视发挥科研引领支柱作用,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近五年共完成了包括国家及省部级各类科研课题5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0项。多次入围中国大学ESI高被引论文排行榜百强高校,3篇论文分别荣获国际顶级期刊杰出论文奖和最佳论文奖。学校秉持“开放办学”理念,加强校地融合,产研融合,与地方政府、企业建立了10余个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完成科技成果转化500余项,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学校高度重视教育国际化,大力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分别与俄罗斯、希腊、韩国、波兰、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德国、日本、新西兰、泰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39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现有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2个。学校2017-2023连续七年获批国家“中欧学分互换”项目,2017年以来获批四次“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目前,学校共有来自20个国家的237名留学生。
巍巍辽工,煌煌其著,砺器精湛,悟道深远。70多年的改革发展,学校积淀了深厚的办学历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面向未来,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推进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己任,坚定不移地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