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教育部公布的985工程大学名单,我们就会知道:江苏大学的名字并未出现在其中。所以,江苏大学不是985大学。再看教育部公布的211工程大学名单,其中不包含有江苏大学的名字。所以,江苏大学不是211大学。211工程”和“985工程”是中国政府为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而实施的两项重要计划。其中,“211工程”于1995年启动,旨在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以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而“985工程”则于1998年启动,目标是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类型 | 专业 |
---|---|
国家级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车辆工程 金属材料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医学检验技术 |
省级(直辖市) | 国际经济与贸易 信息与计算科学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自动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环境工程 临床医学 会计学 公共事业管理(医疗保险) |
省重点、培育专业 | 能源经济 国际经济与贸易 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生物技术 统计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车辆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 冶金工程 金属材料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通信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自动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信息安全 物联网工程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农业电气化 环境工程 环保设备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 食品质量与安全 医学影像学 医学检验技术 卫生检验与检疫 工商管理 市场营销 会计学 人力资源管理 |
本人就读于江苏镇江市的江苏大学,该学校历史悠久,科研实力强,学校管理制度完善,多门学科被评选为国家级一级学科,以农业学科为特色,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也较为先进全面,是进修自身能力的好选择。要是非要说缺点的话,就是该学校坐落于一个二线城市,求职各方面不太方便,不过可以通过各类措施去弥补这个缺陷。
通常情况下,以省名命bai名的du高校,在大家看来,一般都会十zhi分有名,不是dao985,就是211。江苏大学就是如此,但又有所不同。他可以说是江苏最具“争议性”的1所大学了,打破了大家对以省份命名高校的一般印象,江苏大学并未列入985或是211行列,在大家看来只是普通一本,但他的实力也是不弱的,可以比得上甚至超过一些普通的985院校,属于江苏省内的重点高校。
1、师资和教学水平很好,适合能静下心来学习的同学;2、学习氛围很好,大家都有明确的目的,找好工作,考研;3、食堂很多,最好吃的是3食堂和4食堂;4、学习生活和环境是非常好的,镇江第一,全省也很不错;5、最好的是车辆和流体;6、学费正常,公办学校
学校综合类大学整体感觉一般,镇江并不繁华,周边设施一般,教学质量一般,整体感觉一般在江苏人眼中只是一个普通省属大学,实力一般,高考学生宁可报考南京的高校,也不愿意上江苏大学。江苏大学投档线每年也不高,一般只比本一线高10分以内,远低于南京同档次高校。江苏考生填志愿往往都把江苏大学放在后面的志愿,用它来保底。以前没有采用平行志愿的时候,江苏大学还能幸运的收到一些名牌大学的落榜生,比如清华,交大,南大。现在已经收不到优质学生了,学生的高考成绩不高,平均质量较差。
学校挺大的,但是基础设施其实一般,比如本科生是没有上床下桌的,本科博士宿舍都没有独立卫生间。但是有空调。食堂挺多,价格不算便宜。学校现在在大力发展农业工程类专业,为了争取双一流。但是目前机械类、流体类、车辆类的专业哈斯更易就业点。
院校属性
是否是985 | 否 | 是否是211 | 否 |
是否是双一流 | 否 | 主管单位 | 省政府 |
创建时间 | 1902'年 | 博士点数量 | 16 |
硕士点数量 | 46 | 学校类型 | 综合 |
所在城市 | 江苏 镇江市 | 办学层次 | 研究生院,保研,国重点,省重点,省部共建 |
院校简介
江苏大学是2001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共建高校,以及首批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优秀高校、首批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全国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高校、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学校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原江苏理工大学的前身镇江农业机械学院,是为贯彻毛泽东同志关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重要指示,1960年由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分设独立建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刘坤一、张之洞等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学校作为国内最早设立农机专业、最早系统开展农机教育的高校,坚持立足江苏、服务行业,始终以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为使命,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农机本科、硕士和第一位农机博士、博士后,为我国农业装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为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形成了“工中有农,以工强农”的鲜明办学特色和独特的文化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