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2025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这场就业困局既是经济转型的阵痛,也是产业升级的契机,当传统岗位持续收缩时,新质生产力正在孕育新的机遇。
2025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毕业生数量的激增导致就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突出
岗位需求不足:经济形势和行业变革等原因导致企业招聘需求减少,岗位供给无法满足庞大的毕业生数量。
专业与需求不匹配:传统文科专业和部分理工科专业供大于求,而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领域人才缺口较大,出现“有人无岗、有岗无人”的结构性矛盾。
就业环境变化
疫情影响:疫情使得学生的实习、实践机会减少,自我展示内容不足,同时也改变了招聘方式,线上招聘增加了竞争率。
技术进步: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替代了部分初级岗位,对求职者的技能要求提高,增加了就业难度。
区域就业不平衡
一线城市和热门地区的就业竞争激烈,而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岗位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区域间的人才供需不平衡加剧了就业难度。
这场就业困局既是经济转型的阵痛,也是产业升级的契机。当传统岗位持续收缩时,新质生产力正在孕育新的机遇。对于1222万毕业生而言,唯有主动拥抱变化,在技能提升与职业规划中寻找平衡点,才能在这场结构性变革中突围。而国家层面,如何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教育体系改革和社会保障完善,构建更具韧性的就业市场,将是破解困局的关键。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发展定位和优势产业。各地聚焦当地重点产业未来3至5年的人才需求编制的《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在一定程度上为人才引育提供了方向。
接下来,本文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区域为例,为读者梳理中国四大经济圈的重点产业行业,以及各区域近五年增设较多专业(不包括“二学位”),希望也能为高校专业调整提供参考。
麦可思研究统计发现,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智能制造工程、智能建造,以及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这些专业在四大经济圈主要省份均有大量增设,为各地区重点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等领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提供重要人才支撑。
由于各区域重点产业发展特色各异,新增较多专业的地区差异,也是当地重点产业对急需专业人才需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