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与美国天普大学合作的法学硕士项目(LL.M.)自2015年启动以来,已成为中国法学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杆。该项目依托两所名校的学科优势,培养了一批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法律实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就业追踪与行业反馈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合作项目在职业发展路径上的独特价值。
作为教育部批准的首个中美合作法学硕士项目,清华-天普LL.M.采用"1+1"双学位模式,学生第一年在清华大学完成中国法核心课程,第二年前往天普大学(全美法学实践教育排名前列)学习美国法律体系。课程设置突出"双法域融合",例如开设《比较宪法》《跨国商事仲裁》等特色课程,并安排宾夕法尼亚州法院观摩、纽约律所参访等实践环节。2023届毕业生张同学反馈:"天普大学在费城的区位优势让我们能近距离接触美国司法体系,而清华阶段的法律诊所课程又夯实了中国法律实务基础。"
根据项目办公室2024年发布的就业报告,近三届毕业生(2021-2023)就业呈现以下特征:
1. 行业分布
国际律师事务所占比42%(主要集中于金杜、方达等红圈所以及Baker McKenzie、Dentons等外所)
跨国企业法务部31%(以科技、金融领域为主,如华为、腾讯、摩根士丹利等)
司法机关与政府部门18%(最高人民法院涉外审判庭、商务部条法司等成为新趋势)
学术机构与国际组织9%(部分毕业生选择海牙国际私法会议等机构)
2. 地域流向
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吸纳了78%的就业者,另有15%选择海外发展(主要在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呈现"立足中国,辐射全球"的特点。2022届李同学现就职于新加坡Allen & Gledhill律所,她表示:"项目提供的Common Law训练让我快速适应了东南亚跨境并购业务。"
3. 薪资竞争力
入职首年平均起薪达到28.7万元(人民币),高于国内传统LL.M.项目毕业生20%左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事跨境争议解决的毕业生三年后薪资涨幅普遍超过200%,反映出市场对双法域人才的溢价认可。
通过对37家用人单位的调研发现,该项目毕业生最受认可的三大能力为:
法律英语应用能力:天普大学严格的Legal Writing训练使毕业生能独立起草英文合同备忘录
跨法域思维:某外资所合伙人提到"他们能精准把握中美监管差异,在数据出境合规等新兴领域优势明显"
实务操作素养:清华大学安排的模拟法庭、仲裁实训等环节缩短了新人培养周期
不过也有雇主建议加强金融科技、ESG等前沿领域的课程比重,这与全球法律服务市场的变化趋势相契合。
项目构建了独特的"双校友"资源池,毕业生可同时接入清华法学院9000+校友网络和天普大学法学院的全球资源。定期举办的北京-费城校友论坛已成为跨境业务合作的重要平台。2020届王校友分享道:"去年通过校友引荐,我参与了涉及中美两地的半导体专利诉讼案,这种协同效应是单一院校项目难以提供的。"
尽管项目整体就业表现亮眼,但仍存在一些发展瓶颈:
1. 部分学生反映美国BAR考试准备时间紧张,建议前置备考辅导;
2. 非诉领域就业集中度偏高,国际公法方向职业通道有待拓宽;
3. 疫情后跨国流动成本增加,需加强远程实习等灵活安排。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起项目新增"跨境数字法治"方向,与字节跳动、蚂蚁集团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这一调整已初见成效——2025届毕业生提前录用率同比提升17%。
清华-天普LL.M.项目通过十年的探索,验证了"中西方法治文明对话"在人才培养层面的可行性。其毕业生既不同于传统留美LL.M.学生容易出现的"本土适配性弱"问题,也规避了单一国内培养的国际视野局限。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种既懂中国法律体系又精通普通法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将在构建新型国际法律秩序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有志于涉外法律事业的学子而言,该项目不失为一条兼具战略眼光与现实回报的发展路径。
更多“清华大学与美国天普大学法学硕士就业反馈”及其他院校资料电脑端可点击左侧蓝图“咨询”和手机端客户在右下方可直接在线“立即咨询”老师或电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