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录取规则主要由分数优先、专业志愿优先两种核心模式构成,配合批次划分和调剂政策实现有序录取。因此,各校都会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公布其自身的录取规则。下面是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录取规则:
第四章 录取规则
第十二条 凡符合生源所在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规定的报名条件的考生均可报考。艺术类报名条件:须参加生源所在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的美术类省统考。
第十三条 学校严格执行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有关规定(特殊专业体检及要求)。学校对录取新生的男女比例无要求。
第十四条 考核方式(含特殊类型):学生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普通高考。艺术类考生须参加各省组织的美术类省统考。
第十五条 学校依据教育部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对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要求,实行学校负责、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部门监督的录取体制,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衡量,按公平、公开、公正和择优录取的原则,根据考生考试成绩和公布的招生计划,严格按招生的有关规定进行录取。
第十六条 我校严格按教育部和各省(市、区)的相关规定执行加分优惠政策。
第十七条 学校按照理工类、文史类和艺术类分类录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按其高考改革方案相关规定进行录取。
第十八条 若生源不足,则参加征求平行院校志愿(含院校服从志愿)的录取或者按规定提取其他志愿录取。
第十九条 对进档考生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录取,其中普通类进档考生的录取:依据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主管部门提供的投档成绩进行专业录取。投档成绩相同时,文科类考生依次比较语文、数学、外语成绩,理工类、综合改革类考生依次比较数学、语文、外语成绩。对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省份考生的选考科目不做要求。艺术类进档考生的录取:使用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主管部门提供的文化成绩加美术省统考成绩为录取依据(对于以文化成绩和省统考成绩按比例计算综合分的省份,以综合分为录取依据),按照考生的投档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同分考生按专业成绩排序,专业成绩仍相同时按文化总分(不含政策加分)排序,若仍然相同则按普通文理类单科成绩(依次为语文、外语、数学)排序。
第二十条对于进档考生,我校将采用“满足考生专业第一志愿”的录取方式。
第二十一条 我校招生专业不限制考生应试的外语语种,但学校的公共外语课只开设英语课程。
具体专业 | 专业大类 | 专业小类 |
财富管理(专科) | 财经商贸 | 金融类 |
广告艺术设计(专科) | 文化艺术 | 艺术设计类 |
运动健康指导(专科) | 教育与体育 | 体育类 |
工程安全评价与监理(专科) | 资源环境与安全 | 安全类 |
职业健康安全技术(专科) | 资源环境与安全 | 安全类 |
大数据与审计(专科) | 财经商贸 | 财务会计类 |
知识产权管理(专科) | 公共管理与服务 | 公共管理类 |
医疗器械维护与管理(专科) | 食品药品与粮食 | 药品与医疗器械类 |
药品质量与安全(专科) | 食品药品与粮食 | 药品与医疗器械类 |
室内艺术设计(专科) | 文化艺术 | 艺术设计类 |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科) | 医药卫生 | 健康管理与促进类 |
分析检验技术(专科) | 生物与化工 | 化工技术类 |
汽车智能技术(专科) | 电子信息 | 电子信息类 |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科) | 装备制造 | 自动化类 |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科) | 文化艺术 | 艺术设计类 |
健康管理(专科) | 医药卫生 | 健康管理与促进类 |
药品生产技术(专科) | 食品药品与粮食 | 药品与医疗器械类 |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科) | 装备制造 | 汽车制造类 |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科) | 电子信息 | 电子信息类 |
法律事务(专科) | 公安与司法 | 法律实务类 |
学前教育(专科) | 教育与体育 | 教育类 |
现代文秘(专科) | 公共管理与服务 | 文秘类 |
旅游英语(专科) | 教育与体育 | 语言类 |
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科) | 旅游 | 旅游类 |
眼视光技术(专科) | 医药卫生 | 眼视光类 |
医学检验技术(专科) | 医药卫生 | 医学技术类 |
助产(专科) | 医药卫生 | 护理类 |
护理(专科) | 医药卫生 | 护理类 |
现代物流管理(专科) | 财经商贸 | 物流类 |
电子商务(专科) | 财经商贸 | 电子商务类 |
大数据与会计(专科) | 财经商贸 | 财务会计类 |
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科) | 财经商贸 | 财务会计类 |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科) | 电子信息 | 计算机类 |
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科) | 装备制造 | 汽车制造类 |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科) | 装备制造 | 自动化类 |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科) | 装备制造 | 自动化类 |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科) | 装备制造 | 机械设计制造类 |
环境艺术设计(专科) | 文化艺术 | 艺术设计类 |
药物制剂技术(专科) | 生物与化工 | 药品制造类 |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高考填报志愿后,录取结果通常在15天到一个月内可查询,具体时间因录取批次而异。
主要批次查询时间节点
1. 本科提前批
一般为填报志愿后15天左右公布结果(最早7月中旬可查),适用于军校、公安类院校、国家专项计划等特殊类型招生。
2. 本科普通批
填报后约25天(通常7月下旬)公布,包含重点本科院校及部分热门专业。
3. 高职专科批
专科批需等待30天左右(7月下旬至8月初),而高职专科批结果多在8月中旬公布。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是1992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镇江教育学院、镇江市职业大学和江苏省广播电视大学镇江分校合并成立的综合性公办普通高校,是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办学渊源可以追溯到1912年我国职业教育先行者、著名国画大师、教育家吕凤子先生创办的正则女校,已有百余年办学历史。
学校地处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镇江市,现有主校区、丹阳校区、润州校区、南徐校区和学府路校区等5个校区。主校区坐落在美丽的丹徒区十里长山南麓,依山建园,藏秀聚才。学校传承吕凤子先生“崇爱尚美”的教育思想,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突出亲情服务,全面关爱学生,形成了“人文素养+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办学特色,文化育人特色品牌荣获教育部高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学校紧贴高职办学特点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认真贯彻人才培养“工学结合”理念,坚持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高教性”, 确立了“四平台(Flat)八模块(Module)”(简称4F8M)高职课程模式,扎实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对接、职业能力与基本素质能力有机衔接,为地方培养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2017年迁入镇江高校园区,占地面积近1000亩,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1.6亿元,有12个二级学院(部)、47个专业,其中央财支持的提高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重点专业3个,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群)3个,省高水平骨干专业3个,省品牌特色专业2个,省高水平专业群2个。“十三五”期间,学校着力打造“三大专业组合”,即:集成装备制造、电气、交通等专业,构建镇江智能制造的“全过程”生产性专业组合,打造新工科板块;集成人文、旅游、艺术、财贸、学前教育等专业,构建镇江文化产业的“全方位”智慧型专业组合,打造新文科板块;集成医药化材、卫生护理、眼视光等专业,构建镇江民生事业的“全周期”服务型专业组合,打造大健康板块。现有“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10个,省精品课程13门,出版工学结合教材50部,国家级规划教材、省级重点教材20部;有校内实训基地60个,建有数控、自动化系统、嵌入式系统等校内实训实验室150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164个。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近80万册,电子资源图书300多万种。学校设有国家专利导航研究基地、大运河文化带研究镇江分院、镇江市旅游学会、吕凤子文化教育研究所、全面素质教育研究所、沈括研究所和赛珍珠研究所等研究和服务机构,并与韩国牧园大学、英国西英格兰大学等学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学校现有教职工681人,其中专任教师532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教师31人、副高职称教师237人,双师型教师281人,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1人、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0人,省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团队3个、“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高校“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国家和省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60余人。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批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承建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1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1个、江苏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苏高等职业院校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个、江苏省高职院校社科应用研究协同创新基地1个、镇江市重点实验室3个;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10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4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工信部科技计划项目10项、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7项、省高校哲社科项目78项;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2项,其中政府奖9项;承担地方政府和企业横向合作课题186项;为部委办局、市县区提供政策咨询报告53篇;围绕企业技术创新研发的成果获授权专利88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58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SCI、EI、SSCI、CSSCI等收录论文164篇。《镇江高专学报》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学校面向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1000多人,专接本学生1000多人。先后有10余名学生获得“中国大学生十佳自强之星”“第四届中国母亲河奖”提名奖和全国茅以升教育奖,2支团队获得团中央、教育部“推普攻坚”优秀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荣誉称号,1314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励志奖学金,22余名师生获省市共青团系统先进荣誉,10个团队、41位师生荣获江苏省“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先进称号,近50名同学在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90名学生获得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470多名学生在全国和省、市专业技能竞赛中获奖。“情暖返乡路”公益项目,全年共资助389人次,被镇江市授予“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在江苏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大合唱一等奖、舞蹈二等奖、小合唱三等奖、朗诵三等奖、声乐类优秀创作奖各1项,高校美育改革创新案例三等奖2项,艺术作品三等奖5项,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
学校积极探索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江苏科技大学合作“4+0”高职与本科联合培养,与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理工学院联合开展“3+2”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牵头多所省市重点中职学校进行“3+3”、“4+2”中职与高职分段培养。
学校与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本科、专科成人教育、远程网络教育,构建了中职、高职专科、应用型本科教育相互衔接,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开放大学、远程高等教育等相互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本专科毕业生。近5年,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4.5%以上,很多校友走上了各级党政领导岗位或成为企业管理岗位骨干,一大批优秀校友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和行业标兵等荣誉。
学校连续多年保持“江苏省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获得了“全国高职创新教育杰出贡献院校”“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工作一校一品示范基地”“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江苏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智慧校园”等荣誉,党建工作曾获全国先进表彰。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扣高质量发展,坚持文化育人,竭力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环境优美、质量上乘、特色鲜明、富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应用型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