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师范学院录取规则主要由分数优先、专业志愿优先两种核心模式构成,配合批次划分和调剂政策实现有序录取。因此,各校都会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公布其自身的录取规则。下面是六盘水师范学院录取规则:
具体专业 | 专业大类 | 专业小类 |
智能采矿工程(本科) | 工学 | 矿业类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舞蹈表演(本科) | 艺术学 | 音乐与舞蹈学类 |
城乡规划(本科) | 工学 | 建筑类 |
经济统计学(本科) | 经济学 | 经济学类 |
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 | 工学 | 能源动力类 |
经济与金融(本科) | 经济学 | 金融学类 |
秘书学(本科)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 | 工学 | 电气类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能源动力类 |
物联网工程(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美术学(本科) | 艺术学 | 美术学类 |
音乐学(本科) | 艺术学 | 音乐与舞蹈学类 |
风景园林(本科) | 工学 | 建筑类 |
动物科学(本科) | 农学 | 动物生产类 |
植物科学与技术(本科) | 农学 | 植物生产类 |
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 | 工学 | 化工与制药类 |
土木工程(本科) | 工学 | 土木类 |
数字媒体艺术(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软件工程(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自动化(本科) | 工学 | 自动化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机械电子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冶金工程(本科) | 工学 | 材料类 |
矿物加工工程(本科) | 工学 | 矿业类 |
地质工程(本科) | 工学 | 地质类 |
采矿工程(本科) | 工学 | 矿业类 |
安全工程(本科) | 工学 |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 |
环境工程(本科) | 工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城市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公共管理类 |
地理科学(本科) | 理学 | 地理科学类 |
生物科学(本科) | 理学 | 生物科学类 |
化学(本科) | 理学 | 化学类 |
应用物理学(本科) | 理学 | 物理学类 |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 | 理学 | 数学类 |
英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汉语言文学(本科)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新闻学(本科) | 文学 | 新闻传播学类 |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本科) | 管理学 | 旅游管理类 |
体育教育(本科) | 教育学 | 体育学类 |
学前教育(本科) | 教育学 | 教育学类 |
小学教育(本科) | 教育学 | 教育学类 |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 | 法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
从高考成绩公布到最终录取结果出炉,通常需要15天至1个月不等,完整录取周期可能持续40天左右。具体时长因省份、录取批次而异,考生需结合本省招生办公布的时间表主动查询。
一、各省录取时间差异较大
不同省份的高考录取日程由当地教育考试院独立安排,因此全国没有统一的时间标准。
二、不同批次的录取时长不同
高考录取按批次进行,各批次的时间跨度差异显著:
本科提前批:涉及军校、公费师范生等特殊类型招生,通常最早启动且耗时最短。
本科批:普通本科批次因考生数量多、审核流程复杂,耗时较长。
高职(专科)批:通常在本科录取结束后进行,周期较短。
六盘水师范学院是省属公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地处有“中国凉都”之称的贵州省六盘水市。六盘水市属川滇黔桂结合部,有“四省立交桥”之称,年均气温15℃,气候舒爽,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称号,是全国唯一以气候特征命名的城市。月照机场开通六盘水直达北上广等十多个城市的航线。六盘水多元包容,不仅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更是集古夜郎文化、红色文化、三线文化、民族文化、旅游文化等于一身的宜居城市。
学校2009年由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六盘水师范学院,2013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资格,2015年列为贵州省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被列入贵州省“十三五”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2018年获得外国留学生招生资格,并于2021年开始招收国际留学生。目前与辽宁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大连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台湾大叶大学、泰国清迈大学等17所国(境)内外高校,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
学校与得天独厚的明湖国家湿地公园水乳相融,被誉为“贵州最美大学校园”。学校占地面积1310亩,建筑面积近39.55万平方米,2014年被授予全省“安全文明校园”,2017年被评为“全省文明校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59亿元,馆藏图书184余万册;930名教职工中高级职称人员347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教师578人,“双师双能”型教师187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宝钢优秀教师1人,市管专家72人。
学校设有文学与新闻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矿业与机械工程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艺术学院、土木与规划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等16个二级学院,46个本科专业,涉及工学、教育学、理学等10个学科门类,部分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学校在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等10余个国家招收国际学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9771人(含预科397人),成人教育学生2735余人。
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26次,获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17项,获省一流大学一期重点建设(培育)专业1个,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获批认定省级一流课程79门。有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II类学科(群)1个、省级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重点学科、重点支持学科7个。建有“贵州省煤炭洁净利用重点实验室”1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中国凉都文化研究创新中心”人文社科示范基地2个,省级双创教育示范基地1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煤系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煤矿瓦斯防治”“猕猴桃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贵州省普通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6个,“贵州省煤炭绿色发展‘2011协同中心’”1个,“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矿山装备数字化技术”、刺梨发酵工程技术等贵州省工程中心3个,“六盘水刺梨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六盘水复杂矿产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六盘水市洁净能源与绿色化工”等市级重点实验室19个,“碳达峰、碳中和”等市级创新中心2个,六盘水市膜分离工程技术中心1个。“资源型城市旅游产业化研究团队”“贵州省巷道顶板可视化智能探测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等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5个,“煤炭洁净加工与转化利用”“非常规天然气地质评价与开发”等厅级创新团队8个。“六盘水亚高原地区煤化工高效节能科技”“大数据下的煤矿重大关键设备故障智能诊断”等市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8个。升本以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4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274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33项。建有“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1个,有“三变”改革研究院、贵州碳中和高技术研究院等14个学术研究机构,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共196个,是贵州省省级教师发展中心、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
学校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根本”的办学理念,秉持“厚德博学,范行求真”的校训,弘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倡导“团结实干,创新超越”的校风、“勤勉治学,立德树人”的教风、“勤学善思,健体强能”的学风,为社会培养了3万余名各级专门人才。在全国“两红”“两优”评选中,2018年度、2021年度我校2名学生团员分别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2019年度1个团支部被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称号。在全国大学生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国家级奖项280余项,省部级奖项760余项,获授权专利8项。2013年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2018年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计划赛银奖和公益创业赛铜奖各1项;2021年荣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黑科技”专项赛行星级(二等奖)作品1项,卫星级(三等奖)作品1项。2019年、2020年、2021年均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项,2022年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国赛十二强。2022年荣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级奖项22项。2023年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体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黑科技”专项活动卫星级2项,红色专项活动国赛三等奖2项,2项作品被推荐参加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荣获省级奖项84项,获奖质量(省级一等奖数量)荣居榜首。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成“勤”字步梯、各类景观石、“中华魂”“科技之路”文化浮雕墙、《长征·七律》文化浮雕墙、印园、孔子像、王阳明像、党史教育基地等一批批文化阵地;建成教职工之家、凉都工匠场和职工书屋。2013年12月,被贵州省科协科技厅授牌“贵州省科普育人基地”;2016年校史馆被省委教育工委贵州省教育厅授牌:贵州省第四届优秀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优秀校园文化育人基地”;2018年和2021年均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全国优秀单位;201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宣传单位,获高校优秀传播奖;2019年8月,在贵州省2018年普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检查中荣获优秀等次;2019年12月,获2019年度“本科高校品牌影响力50强”奖;2020年获全国高招服务创新奖(本科)、全国院校品牌影响力奖;2020年11月被六盘水市委市政府授予“六盘水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坚持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内涵建设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改革开放、文化引领、梯次推进”六大战略,认真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着力培养教师、工程师等应用型人才,构建多科性学科格局,为建成一所特色鲜明、部分学科专业在同类高校中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