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目前并未全面禁止复读,但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已陆续出台新规:公立高中禁办复读班、部分高校明确拒收往届生、同分录取时应届生优先。政策收紧并不意味着复读之路被堵死,而是提醒考生:提前吃透规则、选对复读机构、科学规划备考,才能在2026年7月再次向梦想发起冲击。
2026年高考文件明确“不禁止往届生报考”,但资格门槛提高。考生须持真实高中毕业证、户籍在报考地满三年,且往年高考成绩须达省内划定的最低控制线。
若学籍已注销,需以“社会考生”身份在县区招办现场审核,错过11月网上确认即失去报名资格。部分省份还规定“一生只能复读一次”,报名系统会自动比对往年数据库,重复报名将被拦截。
为了降低复读生对应届生的挤压,多地实行“减分投档”:如某省规定复读生总分先扣15分后再参与排序。
若与应届生同分,高校优先录取后者;军事、公安、消防救援等提前批院校在招生章程中直接标注“仅招应届毕业生”。
热门医学八年制、强基计划中的基础学科也普遍向应届生倾斜。复读生填报志愿时必须逐条核对高校备注,再决定是否冲刺或保底。
2026年预计新增七省加入“312”新高考,复读生面临的不再是文综理综,而是“必考语数外首选物理或历史再选两门”。
等级赋分规则改变后,去年能考220分的理综,今年可能拆分成物理80、化学85、生物75,再按排名赋分,结果差距可达30分以上。
复读学校需重新编班、重新排课,考生更要提前一年研究本省新高考真题,用数据校准提分空间。
选校:公立禁招地区(如河南),可优先选择有寄宿资质的民办高中或经教育局备案的复读中心,重点考察往年提分幅度与师资稳定性。
选科:若去年因化学失利而落榜,今年可考虑把再选科目换成政治或地理,但必须评估新学科一年内可否突破85分赋分段。
心理:复读生焦虑指数普遍高于应届生20%以上,建议学校开设每周一次的心理团辅,考生每天保持30分钟有氧运动,用可量化的日程表降低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