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抗日浪潮的推动下,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积极争取下,张学良与杨虎城选择与红军停战。然而,当蒋介石抵达西安,督促张、杨进攻陕北红军时,他们虽苦劝蒋介石联共抗日,却未能如愿。1936年12月12日,张、杨采取果断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发动“兵谏”,迫使蒋介石抗日,这一事件即为著名的“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蒋介石亲临西安,意图威逼张学良、杨虎城执行“剿共”计划。尽管张、杨多次劝说蒋介石放弃内战,携手抗日,却屡遭无礼拒绝。于是,他们在12日果断扣押蒋介石,发动“兵谏”,这一震惊中外的事件即为“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不仅粉碎了亲日派与日本帝国主义的阴谋,还推动了中共中央逼蒋抗日方针的实现。自此,十年内战基本落幕,国内和平初步达成。在抗日的大旗下,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首先,日军侵占东北后,又企图染指华北,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凸显,成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其次,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议,呼吁国民政府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再者,张学良、杨虎城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停止对红军的进攻,并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最后,蒋介石拒不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坚持亲临西安督战,继续剿共(直接原因)。
西安事变的主要人物包括张学良、杨虎城与蒋介石。当时担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及东北军领袖的张学良,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及西北军领袖的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及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他们的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最终,西安事变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