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李治亲自在大殿上开科取士,由皇复帝亲自监考选拔人才,是科举史上第一次“殿试”,此次殿试规模不大。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即将称帝,她亲自主持考试,各地精英云集洛阳,考生有上万人之多,连续考了几天。殿试也由此成为科举的一种常态。从广义上来讲,正式开创殿试制度的是武则天。
殿试是科举的一个开端,后代的科举制度就是由殿试制度逐渐演变完善而来的,这一制度为中下层劳动人民打开了一条通往上流社会的阳光大道,缓解了封建主与下层人民也就是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矛盾.(就是缓解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为朝廷获取的很多有实质用处的治过良才,而非那些昏庸无能的世袭贵族,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动摇的一些大的世袭贵族的统治地位,巩固了王权的绝对地位.这是自汉朝的推举制度以来人才选拔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主持,通常在宫殿中进行。它是对通过省级(会试)的考生进行的最终考核,旨在选拔官员。殿试也被称为“御试”、“廷试”或“廷对”,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但最初并未形成固定的制度。到了宋朝,殿试开始成为一种常规的选拔机制。在殿试中,考生需要向皇帝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学识,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殿试之后,考生的成绩会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如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被授予进士及第,二甲第一名授予进士出身,而三甲所有考生均被授予同进士出身。殿试对于考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它关系到他们是否能获得官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