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南方部分地区迎来小年。春节离我们越来越近。在这温馨的一天,来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愿来年甜甜蜜蜜,团团圆圆!小年的民俗活动多种多样,多是为了过大年做准备,剪贴窗花也是其中一项。
1、掸尘
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它汉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2、祭灶
即祭送灶神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节。人们在腊月二十四都要祭灶,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
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不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也有意为让灶王的嘴甜,光说好话。
3、吃年糕
在南方,小年这一天做年糕是很多地方的传统。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对于人们来说,不管是什么地方的节日说法,也是让这种节日增添了一份节日的感觉的,也让生活变得更加有价值的方式罢了。
“小年”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被视为春节的“前奏”。这一天,家家户户习惯以放鞭炮、扫尘、祭灶等方式,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节。但南方和北方“小年”的日期有所差异,这背后也是南北之间文化与历史交融演变的体现。
宋朝之时,“小年”被称之为“交年节”,也称为“小节夜”。宋周密所著的《武林旧事·岁除》中记载,“禁中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而到了清朝,褚人获的《坚瓠续集·小尽大尽》中也记载,“宋人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今称小年夜、大年夜,古今语大畧相同。”此时,“交年节”已经演变为“小年夜”。
清朝以后,北方的“小年”基本上为腊月二十三,南方为腊月二十四。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别,是因为清朝皇宫为节省开支,将祭祀灶王爷与拜祭祖先合为一天,后贵族王侯纷纷效仿,并逐渐流传至北方民间。而南方则沿袭古制,以腊月二十四作为“小年”。
除南北差异,各地“小年”时间也各有不同。江浙沪部分地区把腊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海南部分地区、南京及其周边地区则将正月十五元宵节作为“小年”。节日时间的地域性差异折射出了各地历史文化空间的差异,但是人们辞旧迎新的祈求是一致的。
2.2024重庆高考录取第三阶段第2次征集志愿时间确定 今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