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区:
广东
4652人关注
行政主管部门:
广东省
本科医药类公办

学校介绍

  广东药科大学创办于1958年,是全国三所药科大学之一,华南地区最早开办药学系列专业的高等学府。建校以来,学校秉承“药学中西、医道济世”校训,经60年砥砺奋进,现已发展成为“以药为主,药医结合,药工融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独具特色的药科大学。

  学校规模宏大条件完备。拥有广州(大学城、赤岗、宝岗)、中山和云浮三大校区五个校园,共占地近5300亩,建筑总面积764337平方米;校本部位于钟灵毓秀、学府林立的广州大学城。设有19个学院(部)、2 家直属附属三级甲等医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2.1万余人。

  学校学科优势特色突出。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药学学科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居全国并列第21位、省内并列第2位。现有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包括1个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3个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1个广东省重点培育学科,另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个。拥有5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学校医药教育体系完整。是全国药学类专业最齐全的高校之一,现有本科专业44个,包括药学、药物制剂、预防医学3个国家特色专业,中药学、临床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10个省级特色专业。拥有国家级、省级精品开放课程24门。建有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示范区、国家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子基地、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学生创新创业特色突出,创行团队获2017年创行世界杯中国站总冠军,成为首获该冠军的医药类高校;学校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广东省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基地”和 “广东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建校以来共培养了9万多名高素质医药及相关行业毕业生,在广东省600多家医药企业中,由校友创办或担任高管的超过1/3。

  学校科技创新实力雄厚。建有科技部“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教育部“糖脂代谢病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平台43 个,建立了完备的化学药、生物药和中药“三大药”及医药一体的研发创新体系,其中糖脂代谢病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尤为突出,已形成多学科综合一体化防控糖脂代谢病诊疗新模式,制定首个糖脂代谢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国际规范并在第5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发布,研制了“复方贞术调脂胶囊”等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中药,获国家、PCT、欧美发明专利授权17项。近5年学校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1项,包括以第一完成单位和第一完成人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状1项、何梁何利奖1项、国家专利优秀奖2项、吴阶平医药创新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中西结合学会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等。参与研发81个新药产品与技术,产生效益近千亿元。

  学校师资队伍素质较为雄厚。现有教职工1614人,其中专任教师1142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人员占81.08%,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占45.3%,共有博士硕士生导师297人。拥有双聘院士 4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5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南粤百杰培养工程人才1人、珠江学者4人、广东省名中医2人、省“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 国家级和省级培养对象20人、全国及南粤优秀教师20人、广东省“特支计划”系列人才2人、广东省教学名师3人、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5个等。

  学校对外合作交流频繁。先后与4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师资培训等方面建立了实质性合作交流关系。目前各类在校留学生400多人,来自美国、法国、俄罗斯、港澳台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学校承办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第23届中日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日文化交流活动、“何梁何利”基金高峰论坛暨图片展活动等,主办5届岭南代谢病国际论坛、整合药学高峰论坛等,学校专家主持香山会议、双清论坛等,牵头成立粤港澳医药产业协同创新联盟、中国整合药学联盟,学校学术、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当前,广东药科大学正继续发扬“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药科大学为目标,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南方药学教育高地、区域医药创新高地和广东大健康产业服务高地而努力奋斗。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 刘 晟

  全面负责学校党委领导工作,履行总揽干部、人才工作职责;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委书记 刘 晟

  刘晟,男,汉族,1970年1月出生,山东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现任广东药科大学党委书记。

  学习经历:1991年毕业于烟台师范学院(鲁东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4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二班学习。

  工作经历:1997年7月,到华南师大中文系文艺学教研室工作,历任文艺学教研室讲师、副教授、教授。2006年1月起,任华南师大文学院党委副书记。2008年11月至2015年4月,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2015年4月至2018年3月,任惠州学院党委书记。2018年3月起,任广东药科大学党委书记。

  主要科研成果、荣誉:先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及省厅科研项目3项。公开出版、发表学术论著多部(篇)。曾获得过霍英东教育基金教学奖、华南师大管理育人先进个人奖等多项荣誉。

  校长/党委副书记 郭 姣

  全面负责学校行政领导工作,履行总揽人事工作职责;联系药学院。

  

校长/党委副书记 郭 姣

  郭姣,女,1961年11月生,江西人,医学博士,二级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药科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广东省妇联副主席(兼),教育部糖脂代谢病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主任,广东省代谢病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基础”重点学科及广东省中西医结合攀峰重点学科带头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社会兼职: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代谢病专业委员会会长,粤港澳医药产业协同创新联盟理事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等。第十一届全国妇联代表,中国科协委员,第十届、十一届广东省政协委员。

  学习经历:1984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获中医学专业医学学士学位。其后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和第一军医大学,分别获中医诊断学专业医学硕士学位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医学博士学位。2004年、2005年先后在广东省委党校和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举办的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班学习。2011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广东省领导干部美国高级培训班学习。2012年在教育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学习。

  工作经历:1990年起在广东药科大学任教,1997年至2001年间,为香港大学兼职副教授。2001年任教授,主任医师,其后历任教务处处长,校长助理,党委常委,2006年9月任副校长、党委常委,2009年起任广东省妇联副主席(兼),2010年6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3年4月任广东药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2014年4月起任广东药科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研究方向:郭姣教授率领团队聚焦糖脂代谢性疾病防治这一世界难题,突破以糖脂代谢紊乱为特征的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及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病等疾病单病单治,综合疗效不佳的现状,首提“糖脂代谢病(GLMD)”新理论,揭示了神经内分泌失调、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代谢炎症、肠道菌群失调为其共同核心病理机制;突破GLMD中医多从脾肾论治的传统认识局限,首提“枢纽肝代谢稳态调节系统”新概念,强调并阐明“肝”在GLMD发病中的核心枢纽地位,首次发现SphK1等介导单纯脂肪肝向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病理进展的关键靶标分子机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缺乏有效药物的困境有望得到突破,论文发表在Hepatology等本领域国际顶级期刊上。制定了“调肝启枢化浊法”等综合一体化防控新策略,发布国际首个《糖脂代谢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规范》,形成了GLMD综合一体化的创新诊疗模式,研发了具有多环节、多靶点、多效应器官、综合作用更优的系列创新中药,获国家和欧美发明专利30余项,拓展了GLMD临床防控新途径,显著提高疗效。

  获奖情况:先后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等成果奖。

  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表彰的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何梁何利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华中医药“科技之星”、“南粤百杰培养工程”人选,丁颖科技奖、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奖励及荣誉。

  党委副书记 巫宏星

  分管组织部、机关党委、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学生处(学生工作部) 、 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离休办、退休办 、工会(计生办 )、团委 、关工委、教育发展基金会、红十字会、保密工作领导小组;联系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党委副书记 巫宏星

  巫宏星,男,汉族,1964年4月生,广东兴宁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硕士学位,副研究员。现任广东药科大学党委副书记。

  巫宏星同志1982年至1987年在广东医药学院学习,获本科学历、医学学士学位。1987年至今在广东药科大学工作,曾任广东药科大学总务处副处长、基建办副主任,兼任广东药科大学工会副主席、工会临时负责人等职。2002年7月任广东药科大学成人教育部主任(正处级)、继续教育学院院长;2004年11月任广东药科大学纪委副书记兼监察审计处处长;2006年1月任广东药科大学纪委副书记、监察处处长,兼工会副主席。其间:2005年参加省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2008年11月至2009年9月受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委派挂职担任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2007年至2010年在江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在职学习,获公共管理硕士学位。2013年5月任广东药科大学人事处处长;2014年6月任广东药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2018年6月任广东药科大学党委副书记。

  巫宏星同志长期从事高校党建工作和高教研究工作,主持了广东高校党建研究会课题《高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研究》(2007)和《广东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对策研究》(2011),发表论文十多篇。1996年9月获广东省高工委、省高教厅 “南粤教坛新秀”称号的表彰;2007年12月获“广东省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工作先进个人”称号的表彰;2008年1月获广东高校纪检监察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2011年6月获“广东省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的表彰;2015年3月获“广东省工会优秀女职工之友”荣誉称号。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凌子平

  主持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 分管纪委(监察处)、审计处、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 、校友办公室)、宣传统战部 、综合档案室 、信访办 、宝岗校区管理办;联系护理学院、医药信息工程学院。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凌子平

  凌子平,男,广东和平人,1966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工程硕士,研究员,现任广东药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1989年7月参加工作;2001年1月起历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产业处处长,人文社科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大学城校区党工委副书记,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党委宣传部(社会科学处、新闻与文化传播中心)部长(处长、主任);2010年10月至2014年4月,挂任汕尾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2018年6月起任现职。

  工作分工:主持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协助党委书记领导党群部门综合协调、宣传思想与意识形态、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工作,协助校长领导行政部门综合协调、监察、审计、档案、信访、宝岗校区工作;分管纪委(监察处)、审计处、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校友办公室)、宣传部(统战部)、综合档案室、信访办、宝岗校区管理办;联系护理学院、医药信息工程学院。

  副校长 陈燕忠

  分管教务处、继续教育学院(培训中心)、体育运动委员会、招投标与采购管理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保卫处(武装部)、赤岗校区管理办 ;联系医药商贸学院、 健康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部。

  

副校长 陈燕忠

  陈燕忠,男,汉族,1965年1月出生,广东揭阳人。中共党员,理学博士,研究员,现任广东药科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校长,兼任广东药科大学药物研究所所长,广东省药物新剂型重点实验室主任。

  陈燕忠同志1987年7月本科毕业于广东医药学院药学系;1987年7月至1989年8月在汕头中药厂工作;1989年9月至1992年9月在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1992年9月至1995年10月在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1995年11月至今在广东药科大学工作,1999年5月任科技处副处长,2002年7月任科技处处长,2005年7月任药物研究所所长兼广东省药物新剂型重点实验室主任,2012年5月任校长助理兼药物研究所所长、广东省药物新剂型重点实验室主任,2013年5月起任广东药科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校长。

  陈燕忠同志一直以来从事高等医药院校的科研、教学和科研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主持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0多项,担任过国家“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863项目等评审专家,国家发改委药品价格评审专家。发表相关科研论文7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4项,新药证书(临床批件)11项,主持的“药物缓控释制剂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陈燕忠同志是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药学学科带头人,广东省药学会理事,广东省医药商会理事,广东省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药行业协会专家组专家。

  副校长 张陆勇

  分管科技处、研究生学院、学科办、期刊编辑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国际教育学院、图书馆、中医药研究院、新药研发中心、实验动物中心、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研究室、工程中心)及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山校区管理办 ; 联系临床药学院(整合药学院 、整合药学研究院) 、医药化工学院、食品科学学院。

  

副校长 张陆勇

  张陆勇,男,汉族,1962年1月出生,江苏南京人,中共党员,药理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东药科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校长。

  1983年于南京药学院本科毕业,1989年获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硕士学位,1996年赴比利时杨森研究基金会学习,2004年获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药科大学新中新药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南京新药筛选中心主任,江苏省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药效评价与服务中心主任,中国药科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处长。期间:2000年-2002年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中药药理组组长;2007年入选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009年-2012年受南京市委组织部委派挂职南京市栖霞区,任区长助理;2013年入选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2016年4月在江苏省委组织部举办的“333”人才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学习。2016年11月起赴广东药科大学任副校长。

  长期致力于新型药物筛选体系的研究与应用,主导建设了以重大疾病为导向、化合物结构多样、化合物信息管理规范的总容量达37.3万的化合物库,该库成为国家化合物样品库卫星库。针对重大疾病建立从分子-细胞-整体的药物筛选体系,筛选样次555万,发现了86个活性化合物,32个候选药物,其中3个天然来源的候选药物和1个化学合成药物申报1类新药临床研究,1个植物来源的候选药物申报中药5类新药临床研究,2 个小分子药物目前进入I 期临床试验。近年着力于成药性评价和早期毒性研究,建立了符合中药特点的完整的毒性与安全性评价研究体系,牵头起草了国家药品研究毒理学指导原则。

  先后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新药创制、行业专项、科技部863专项、科技部十五攻关,科技支撑等在内的2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29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为11.355。授权专利60项,申请公开专利71项,研究成果转化取得直接经济效益达3085万 。

  以第一完成人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以第二完成人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十佳中药人物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优秀人才集体等荣誉称号。

  兼任中国药理学会制药工业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毒理学与安全性研究分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临床用药安全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毒理学会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毒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动物学会实验动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药理学会药物毒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药物研究与开发协会秘书长、江苏省实验动物协会副理事长、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药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

  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委员、保健食品审评委员、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药品价格审评委员、现代中药专项评审专家、农业部兽药审评委员。并为《中国天然药物》、《中国药科大学学报》、《中国新药杂志》、《药物生物技术》、《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等期刊编委。

  副校长 黎锦城

  分管医院管理处、后勤管理处、财务处、资产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发展规划与法规处、 资产经营有限公司、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门诊部、云浮校区管理办 、云浮校区建设办(管委会);联系临床医学院、中医学院、中药学院、中药资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