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区:
上海
4978人关注
行政主管部门:
上海市
本科理工类公办

院系设置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主要在能源、动力、环境和过程控制等领域培养高级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是我国上述领域重要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学院现有热能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其中热能与动力工程是国家特色专业。学院形成了以国家级精品课、上海市级和校级精品课集群为核心的课程教学体系,可为本科生开设120余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拥有能源动力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一批依托优秀企业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可为本科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3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3人)、副教授3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7人和国家级教学团队热工教学团队。学院具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下辖热能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工程热物理、化工过程机械、流体机械及工程6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相关专业的7个硕士点,为各专业本科生提供了继续深造的优越条件。学院还与国内外许多著名高等学府建立了紧密的教学和科研合作关系,每年选送部分优秀在读本科生赴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的著名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并推荐部分优秀毕业生进入国内外高校继续攻读更高一级的学位。

  2013年在上海市及外省市招生专业名称:能源动力类(含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3个专业)

  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各类全日制学生4000多人,其中本科学生近3000人,硕士研究生近1000人,博士研究生近100人。学院现有教职工250余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2人,“长江学者”1人,上海市千人计划特聘教授3人,“东方学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名,上海市曙光学者3名,上海市浦江人才2名,上海市科技启明星3名,上海市晨光学者2名,博士生导师20余人,教授30多人、副教授50余人,专任教师近200人。学院下设5个系和1个上海市高等学校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光电信息实验中心。学院拥有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各1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各1个,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个工程硕士点和2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学院现有10个本科专业,其中1个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学院教学科研并重,历年来获得重大科研成果奖6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2项,部、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近60项。近年来年均科研经费3000万元以上,获得或完成863项目、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多项。获得多项国家级、上海市级精品课程和教学成果奖。学院努力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已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爱尔兰、爱沙尼亚和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企业建立各种合作关系,每年选送部分学生和教师到国外交流学习。

  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前身为我国最早成立的系统工程系和系统工程研究所(1979年),1999年5月更名为管理学院,2006 年 1月与商学院、MBA教育管理中心重组成立新的管理学院(Business School)。学院教职工190多名;博士生140多名,硕士生1500多名,本科生3000多名。学院设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一个,同时具有该学科的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拥有“系统分析与集成”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院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 应 用 经 济 学 ” 、 “ 系 统 科学”、“公共管理”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此外,学院还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工业工程、项目管理等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下设九个系,即工业工程系、公共管理系、工商管理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系统科学系、交通系统工程系、财政金融系、会计学系、国际贸易系,以及专业学位教育中心。管理学院与美国北达科他大学开展本科合作办学项目,与瑞典保鲁斯大学开展本科双学位合作办学项目。

  机械工程学院

  上海理工大学源溯百年,其机械制造在国内的工科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制造业工程师的摇篮”的美誉。机械工程学院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2个本科专业;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等4个二级学科博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拥有机械工程领域、车辆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为“上海高校一流学科”。

  学院现有教职工近106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1人,中组部“千人计划”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上海市教学名师1人,省部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2人,教授、副教授近43人,形成了一支教风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

  学院目前有普通全日制学生2149名,其中本科生1545名,研究生604名(含博士研究生)。机械专业的特色是“数控技术” 和“检测技术”,车辆专业的特色是“汽车轻量化技术”和“汽车电子技术”。学院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学院每年选派30-60名品学优良的本科学生赴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外高校交流学习半年到一年。

  学院紧紧围绕上海市“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依托学校原属机械工业部的行业优势和学校的六大学科群之一“先进制造及装备技术学科群”,继往开来,锐意进取,2007年获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特色专业”,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2011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3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再次入选教育部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成为我校首个入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专业; “机械工程(工程硕士层次)”成为我校首个工程硕士层次的“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学院已实现了本、硕二个层次的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3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上海市教委授予“优秀专业”称号;学院“机械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单位)”被授予“上海市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机械工程实验中心为”上海市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机械工业精密磨削技术重点实验室”,“机械工业汽车底盘机械零部件强度与可靠性评价重点实验室”,“机械工业数控机床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数控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数控机床优化技术服务平台”,并为国家科技部“数控机床高速精密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十六家理事单位之一。“精密数控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基地”2008年获上海市高校高水平特色发展项目。近年来在数控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车辆零部件强度与可靠性评价等方面,承接和完成了20多项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研究项目、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等项目,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二、三等奖10余项。

  2014年在上海市及外省市招生专业名称:1、机械类:(含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2个专业 ) 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际工程)(中德合作 )

  外语学院

  外语学院前身为科技外语系,1979年开始招收英语和德语本科生,是全国最早开设的两个科技外语专业院校之一,下设英语、德语和日语三个本科专业,共五个方向。其中英语专业在2009年中国大学专业排名154所大学中名列45,被评为A类专业。学院198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和翻译专业硕士三个学位点。1996年起,与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联合创办了上海—纽约国际联合语言学院,是教育部注册登记的国际合作办学单位。在2013年教育部中外合作项目评估中,该合作英语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以88.89%的优异成绩获得通过,其中“培养目标”和“社会效果”两项达100%。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140名,其中正、副教授42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133名,30余名拥有国外留学经历。每年还聘请20余人次外籍教师任教。学院拥有完备的外语教学设施,包括多媒体资料室、自主学习中心、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和专门用途案例教学教室等;并在合作单位建有多个实习实践基地。

  学院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素质外语人才。每年举办、承办或参加各种层次的外语专业比赛,在全国赛扶、演讲、辩论、写作、笔译、口译等赛事中屡获殊荣。学院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佩斯大学、美国奥特本大学、美国安柏瑞德航空航天大学、英国东伦敦大学、德国柏林教育集团、德国柏林经济与法应用技术大学、德国汉堡应用技术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菲莎河谷大学、澳大利亚尹迪斯考文大学、瑞典克里斯蒂安塔德大学、日本冈山大学、中央大学、武藏野大学、京都外国语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境外名校和机构开展学分转换、留学和游学等合作交流。学院与诸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学生就读期间可以参加学院组织的翻译及会展等实习,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增加就业竞争力。

  2014年在上海市及外省市招生专业名称:1、英语(科技翻译) 2、英语(金融与投资)(中美合作) 3、英语(国际贸易)(中美合作) 4、德语 5、日语

  环境与建筑学院

  2014年在上海市招生专业名称:环境与土木类(含环境工程、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3个专业)

  2014年在外省市招生专业名称:1、环境工程 2、土木类(含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2个专业)

  环境与建筑学院以培养环境工程、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等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为目标,为上海及全国培养了大量的高级人才。学院现下设3个系、3个研究中心和1个实验中心,现有正教授11人、副教授2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2人。拥有“能源与环境工程”博士点1个;“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结构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6个,“建筑与土木工程”、“环境工程”专业领域工程硕士点2个,上海市教育高地1 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1个和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基地1个。学院在校本科生1400多人,研究生380多人。

  理学院

  2014年在上海市及外省市招生专业名称:1、数学与应用数学 2、应用物理学 3、应用化学

  理学院的前身是基础教学部,建于1960年。理学院现拥有光电子物理与器件二级学科博士点,数学、物理学、统计学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应用数学、基础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凝聚态物理、光学、理论物理、绿色化学过程与资源综合利用等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3个本科专业。目前我院有硕士研究生187人,本科生471人。学院拥有一批教学优秀、事业心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97人,其中正教授21人(含兼职)、副教授24人,有上海高校教学名师2人,有博士生、硕士生指导教师40余人。近年来,学院多次获得市优秀教学成果奖和市优秀教材奖,主持或承担30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市基金项目和曙光计划项目,总科研经费500余万元。近三年发表论文650余篇,其中SCI收录200余篇。我院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和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多次获全国一、二等奖和上海市一等奖。2007年工程数学教研室荣获上海科教系统“文明班组”称号。在田家炳基金会的资助下,学院设立了田家炳奖学金。

  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

  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主要培养医疗器械、制药工程设备、食品工程及食品质量与安全等领域的高级工程和管理应用型人才。具有理工医结合,以工为主,兼容管理的鲜明办学特色。医疗器械与食品安全是我校重点发展的六大学科群之一,医疗器械学科是上海市重点学科,相关专业列入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及卓越工程教育试点专业。

  学院现设“生物医学工程”(含医用电子仪器、精密医器械、医疗器械质量与安全方向)、“医学影像技术”、”医学信息工程”、”假肢矫形工程”、“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9个本科专业及方向。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拥有“生物医学工程”和“食品科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生物医学工程”、“食品工程”、“生物工程”工程硕士点。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继续深造提供了有利条件。

  学院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专业教师队伍,其中教授和副教授45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8名;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生物医学工程专家王威琪教授担任学院名誉院长,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著名低温生物医学技术专家华泽钊教授担任学院首席教授。学院所属的医疗器械与食品实验中心设有各类公共和专业实验室18个,总面积达4000平方米。学院依托“现代微创医疗器械及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在现代医疗器械、智能医学仪器与系统、生物系统热科学及食品安全检测、监控等研究领域内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近年来获得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学院不断加强与国内外相关企业、医院和政府职能部门间的紧密合作关系,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与日本光电、德尔格、贝朗爱敦、富士医疗等行业知名企业联合共建实验室。为鼓励青年学子报考我院各个专业,立志成为医疗器械和食品安全领域的专门人才,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飞利浦(中国)有限公司、润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我院设立了面向本科生的创新基金与奖学金。

  2014年在上海市及外省市招生专业名称:

  1、生物医学工程类(含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技术、医学信息工程、假肢矫形工程4个专业) 2、化工与制药类(制药工程)3、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含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2个专业)

  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是在原出版印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基础上于2007年5月合并组建而成。学院是工、文、艺有机融合的多科类学院,现设有印刷与包装工程、新媒体与出版传播、艺术设计、动画与公共艺术、工业设计、音乐系、美术系7个系;设有数字印刷、印刷包装工程、出版与传播、数字出版、现代艺术、创意设计和产品造型设计7个研究所。开设编辑出版学、广告学、传播学、印刷工程、包装工程、环境设计(设环境设计方向、公共艺术方向)、视觉传达设计(设视觉传达设计方向、印刷美术设计方向)、产品设计、工业设计和动画10个本科专业;现有新闻传播学一级硕士点,传播学、印刷光学、数字出版与传播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印刷光学工程和传媒管理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有现代出版印刷(传媒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印刷出版人才培养基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数字传播科学重点实验室、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数字印刷工程研究中心。现代传播科学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印刷出版上海市重点学科;印刷出版本科专业群和工业设计专业是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新媒体与出版印刷”学科群是上海理工大学重点建设的六大学科群之一。

  学院拥有一批结构合理、学历状况理想、专业覆盖面宽、年龄梯次优化,教学、科研、技术开发能力强的教师队伍。现共有教职工153人,专任教师130人,其中正教授14人,副教授26人,硕士生、博士生导师34人。学院聘请了一批行业资深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目前有在校本科生2500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64人,学院与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北大方正集团、上海印刷集团、上海文新集团等50家大型出版、印刷集团、公司建立了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是行业和产业的重要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基地

  2014年在上海市及外省市招生专业名称:1、环境设计(含环境设计方向、公共艺术方向) 2、视觉传达设计(含视觉传达设计方向、印刷美术设计方向) 3、产品设计 4、动画 5、新闻传播学类(理科含广告学、传播学2个专业;文科含编辑出版学、广告学、传播学3个专业)6、印刷工程(卓越工程师班) 7、包装工程 8、工业设计

  上海-汉堡国际工程学院中德国际学院

  学院成立于1998年9月,是上海理工大学和汉堡应用技术大学的合作办学项目,作为上海-汉堡友好城市文化交流内容之一。联合办学的宗旨是引进德国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充分利用双方师资和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以培养适合中德两国现代化工业迅速发展需要,尤其是德国在华投资企业与公司需要,既懂德语又懂专业技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探索一条培养国际化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教学之路。

  学院现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三个专业,采用隔年招生的精品教学模式。新生需通过每年6月初的全国高等教育统一入学考试并达到一本线以上,具备优良的英语基础和较强的外语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动机和高强度学习承受能力。

  各专业均为全日制、四年制学士教育。第一学年主要强化德语学习,由中德双方的德语教师任课,并要求通过德国歌德学院组织的德语等级考试。第一学年结束后约10%的学生可获得DAAD资助并被选派去德国参加为期一个月左右的德语暑期班。此后,德语学习还将保持一定的强度和连续性,并要求在学士论文开始前通过德福考试;第三学期至第六学期专业教学,其中三分之一的专业课程由汉堡应用技术大学教授用原版德文教材并用德语授课;第七学期到企业实习,其中10%的优秀学生获得DAAD资助并被选送到德国本土Airbus,Lufthansa Technik,Siemens,Philips等著名企业实习,其余学生在国内德国独资或合资企业实习。

  2004年12月14日,德国权威的理工学科专业认证机构ASIIN通过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评估认证,两个专业的合格毕业生可同时获得上海理工大学和德国汉堡应用技术大学双学士学位。这使上海理工大学成为中国第一个本科工程专业“不出国门就能获得德国大学学士学位证书”的大学,也是中国乃至亚洲地区首个获得ASIIN认证评估的大学。2010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又通过了复评估,国际经济与贸易也通过了初评估。目前,三个专业都具有未来5年颁发中德双学士学位的资质。2011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受到上海市教委表彰,被评为八个“上海市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之一。学院网址:http://shc.usst.edu.cn

  2014年在上海市及外省市招生专业名称: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德合作) 2、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德合作)

  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德合作)、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德合作)专业介绍详见中德国际学院介绍

  上海理工大学中德国际学院(Sino-German College, SGC)是上海理工大学在多年对德合作的历史基础上、经教育部批准的、非独立性质的办学机构。该学院的办学宗旨是通过中德合作,培养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并进行面向实践的科研活动。为实现这一宗旨,上海理工大学与德国一流的高校进行合作, 共同创办上海理工大学中德国际学院,在充分利用德方先进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建设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高质量的示范教育机构,以期为实现上海教育事业的国际化战略做出实质性贡献。上海理工大学中德国际学院的专业设置既面向上海地区工业生产企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人才需求,又面向在华德资企业的人才需求。这些专业可以颁发上海理工大学及合作德国高校的双学位或写实性证书。科研项目的实施同样应当符合经济需求。通过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快速推动上海理工大学的发展,同时也使得参与合作的德国高校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国际化特色得到进一步加强。

  目前与上海理工大学中德国际学院合作的德方高校有汉堡应用技术大学,科堡应用技术和艺术大学和福特旺根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参与的学院包括上海--汉堡国际工程学院,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和机械工程学院。

中德国际学院合作方式一览表

开设专业 上海理工大学参与学院 德方参与大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德合作) 上海-汉堡国际工程学院 汉堡应用技术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德合作) 上海-汉堡国际工程学院 汉堡应用技术大学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中德合作) 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科堡应用技术和艺术大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德合作) 上海-汉堡国际工程学院 汉堡应用技术大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际工程)(中德合作) 机械工程学院 福特旺根应用技术大学

  2014年在上海市及外省市招生专业名称: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德合作)

  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德合作)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中德合作)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际工程)(中德合作)

  中英国际学院

  为实现上海市政府科教兴市战略,培养面向未来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急需人才,在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市重点发展院校——上海理工大学与谢菲尔德大学、利兹大学等9所世界一流大学共同创办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

  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是上海理工大学下属的非独立性质学院,也是目前国内领先的成体系、成规模、集约化引进海外一流大学优质教育资源的国际化大学学院。学院2006年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主要实施本科层次学历、学位教育和境外学士学位教育,也是目前国内少数采用“1对N”模式的中外合作大学学院。

  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的校园位于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地处上海市中心地带,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周围商业繁华,文化气氛浓郁。目前学院已建立商务与传播学院和工程学院,下设工商管理系、会展管理系、财务与金融系、电子电气工程系、机械工程系,以及学术英语(EAP)教学中心和物理与数学教学中心,实行全英文授课,小班制教学。学院教职员工逾200人,其中超过80人的师资团队由资深外籍教师组成,分别来自全球20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目前,中英国际学院在校生人数约2000名,并拥有来自于42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名国际学生。在执行校长高岩教授(Professor Ian Gow OBE)的带领下,学校将继续为学生提供一流的国际化学位教育。

  2013年7月隆重举行的毕业典礼,标志着第三届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学生在上海以全英文授课方式完成学业后,被成功授予英国大学学士学位。这两所英国合作大学分别是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利物浦约翰摩尔斯大学和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的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值得一提的是,2013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及硕士录取率,整体高达96%。毕业生们以优异的学术成绩、极高的就业率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好评。

  9所英国共建大学

  谢菲尔德大学、利兹大学、布拉德福德大学、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利兹都会大学、索尔福德大学、利物浦约翰摩尔斯大学、曼彻斯特城市大学、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

  2014年招生计划:

  学院2014年国家计划内招生为4个专业,学生完成四年学业并满足学位授予要求后,将同时获得上海理工大学及英国相应大学颁发的中英双学位证书。同时,学院还开设有自主招生课程与专业,包括国内四年本科学位课程、双联学位课程/Split Degree(2+1+1学士,即2年国内+1年英国+1年国内);双联学位课程/Split Degree(3+1学士,即3年国内+1年英国);双联学位课程/Split Degree (2+2学士,即2年国内+2年英国)等课程与专业,学生须参加并通过学院的自主招生英语考试。

  2014年在上海市及外省市招生专业名称:

  1、工商管理(中英合作)2、会展经济与管理(中英合作)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英合作)4、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中英合作)

  学院地址:上海市复兴中路1195号(近陕西南路)

  招生咨询:021-64319899

  学院网址:www.sbc-usst.edu.cn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4年在上海市招生专业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类(含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2个专业)

  2014年在外省市招生专业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含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2个专业)

  新材料是21世纪最重要、最有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是国家确定的新兴战略产业之一。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材料领域研究和本科、研究生等各级人才的培养,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专业,是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上海市“卓越工程教育”试点专业、上海市“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重点建设专业。已经形成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电功能材料、纳米材料与性能、石墨烯材料、材料计算与模拟、先进材料成型技术与装备等极具特色的学科专业方向。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牢固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计算方法和技术手段,具备解决工程问题和从事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设备开发的能力。学院本科毕业生连续四年就业率、签约率和高质量就业率均位列全校第一。学院还设有“新能源材料”、“机电功能材料”博士点,有“材料工程”、“新能源材料”、“机电功能材料”硕士点。正在探索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机制。

  学院依托学校重点发展的“先进制造及装备技术”学科群,以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新材料行业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宗旨。学院是中国热处理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和中国能源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是上海市新材料行业协会、上海市聚氨酯行业协会、上海市钢铁服务业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上海市模具行业协会理事单位,与宝钢集团、上海华谊集团、上汽集团等大型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并且引进社会资源设置形式多样的奖学金和创新基金,确保70%以上学生可以获得各类资助和奖励。

  学院与美、德、英、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大学、企业和研究院保持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友好往来,并建立了“3+1+1”等形式多样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国际交流及合作办学机制,有多种类型的交流计划支持学生到海外高校学习和开展创新活动,为探索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学院师资队伍优良。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千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东方学者特聘教授、曙光学者、浦江人才等在内的专任教师50多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超过90%,有海外学习和研究经历的教师超过60%。其中正教授13人,博导8人。学院建设有高水平的实验研究中心,拥有高分辨透射电镜、高温原位高分辨SEM、X射线衍射分析仪、原子力显微镜、原子吸收光谱仪、综合热分析仪、RAMAN、激光粒度仪、GPC、动态力学分析仪、高温石墨炉、PECVD、磁控溅射炉等仪器设备。承担“中央-地方共建航空复合材料研发平台”、“上海市粉末冶金汽车材料工程中心”、“上海市高校先进电力材料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材料本科教育高地”等平台建设任务。近年来学院教师先后承担国家973、86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五十多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十多项。